廣濟宮

壹、中和地方開發史

  明末清初,福建沿海地區居民紛紛移民前來臺灣墾荒拓土,臺灣北部各大河川下游沿岸地區,多在此時開闢,而中和地區居民之祖先,亦在雍、乾時期移入。

據史籍載:在清‧雍正年間,漳州人林成祖招佃開闢「擺接堡」地區,此為本地區在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記錄;在【廣濟宮】前殿入口之附壁柱題聯寫著「濟恩垂淡地十三莊共仰王功」,這個淡地十三莊,就是擺接堡34街、莊中,以漳州移民拓墾的十三個莊,其中包含了現在的:

中  和──漳和庄中坑庄四十張庄外員山庄員山仔庄永和庄南勢角庄

永  和──龜崙蘭溪洲庄潭墘庄秀朗庄

土  城──柑林埤庄員林庄清水坑庄廷藔坑庄埤塘庄頂埔庄媽祖田莊大安藔庄

新  莊──西盛庄

艋  舺──加蚋仔庄 (現台北市東園街、萬大路一帶) ;

板  橋──枋橋街後埔庄四汴頭庄湳仔庄番仔園庄沙崙庄溪洲庄深坵庄埔墘庄港仔嘴庄下深坵庄江仔翠庄新埔庄社後庄

     且看【廣濟宮】石堵壁上所刻「枋橋、枋寮街」;

初時,當這些漳州先民們踏上擺接堡──中和地區這片荒野,不謹要披荊斬棘,墾荒拓土之時,又要防止平埔族的侵犯,墾民們便在此地設寮輪流守望,初稱「班寮」 (閩南語音),相傳日久後,訛傳為相似音的「枋寮」(閩南語音);枋寮之鄰,舊名「漳和」,乃因地為漳州人所開闢,並以「漳民和樂」之吉祥語為名。

【廣濟宮】的發展沿革:

【廣濟宮】創立於清‧乾隆23年(1757年),清代淡水廳的擺接堡十三庄,為漳州移民初入開墾之際建立的。

當時台灣海峽 (黑水溝)潮流非常凶險,要渡過這黑水溝有「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之說(十人渡海去,六個人死於海難,只有三個人能順利渡過,一個人看見海象凶險,就回頭了);這些移民為求平安渡過寬廣險惡的黑水溝,多攜帶原鄉神祇護身香火隨行;

先民們千辛萬苦渡過黑水溝,來到這片蠻荒之地,經過多年的辛勞開墾,漸漸的生活安定了,便感念一直庇護著他們的神明,於是便醵金興建了一座廟,來供奉他們的原鄉神祇,即是【廣濟宮】,所以【廣濟宮】的興建就是一段漳民墾荒滄桑的見證。

【廣濟宮】肇始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在草創之初,僅是茅草為頂,土結為牆的簡單結構,在清‧嘉慶清年間,已有大殿的規模了,到清‧光緒六年時,擴建到現在的規模了;【廣濟宮】座落地點就是現在的枋寮街、中和路一帶,現地居民稱為「中和大廟」,其香火鼎盛,一直是中和地區民眾的精神信仰中心;主祀神明為【開漳聖王】(唐朝名將──陳元光)。

 【廣濟宮】座北朝南,面寬三間,為「兩殿兩廊式」的建築,這亦是傳統閩南式的寺廟建築型式。以傳統木作為主要結構,飽滿緊湊的木榫棟架結構,表現出漳州匠派的雄風;出自漳派大師陳應倫之手 (出身中和員山的雕刻名匠陳應彬,少年時亦曾參與廣濟宮之建造);就中和發展史或漳派技藝傳承而言,【廣濟宮】均有著不可或缺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但在長達百年歲月的淬練,木構也逐漸腐朽,於是由董、監事會規劃秉持【新式工法、原貌原樣】的最高原則,自民國九十九年開始進行百餘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工程;由此可以強烈感受到廟方對於【廣濟宮】建築的自豪,與歷史傳承的使命感,為寺廟的重建新修啟動了任重道遠的宏偉工程,在中和地區的寺廟中,歷史悠久具兩百年以上的歷史寺廟中,唯一還能夠保持清代寺廟建築的,僅餘【廣濟宮】而已;我們目前看到的就是依原貌原樣修建完成的【廣濟宮】。

叁、廟宇建築藝術

通常一座傳統的寺廟必須要有五步齊全:石雕、木雕、交趾、剪粘、彩繪,缺一就五不齊全,大多為立體半雕的工藝品。
《石   雕》

龍 柱:廟宇常用「龍」來裝飾,用以提高殿堂的莊嚴,同時也希望提高廟的靈氣。。「龍」是傳奇的動物,相傳為黃帝統一各部族後,便取各部族之圖騰部分重組後,即為龍之型態;據此典故『龍者,鱗蟲之長。其形為獅頭、鹿角、龍蝦眼、牛耳、蛇頸、鯉魚鱗、鷹爪、三節曲、麒麟尾。背有八十一鱗,具有九九陽數,聲如戛銅盤』。

【廣濟宮】廟前龍柱,原為八角柱,因早期整修時,地方人士將原有龍柱加以泥塑雕成龍柱,此次修繕時才發現內為石雕八角柱,因此將該石柱移置到辦公室前重置,並仿大殿前之龍柱,以觀音石重雕之。

石 獅:中港門前一對石獅子,龍邊為公獅,開口佩掛錢財;虎邊為母獅,閉口懷擁幼獅,姿態生動有趣;而「獅」和「事」的諧音組成,聯想成富有吉祥意味的題材。譬如:「獅子滾繡球」表示「好事在後頭」、「獅子掛錢財」表示「財事不斷」、「獅子配綬」表示「好事不斷」、「二隻獅子」表示「事事如意」、「獅子和瓶」表示「事事平安」。

石  堵:【廣濟宮】步口石堵,由上至下分堵,堵頂以人物描繪為主,身堵以四隻軟團螭虎,盤成八角窗,四個角落雕蝙蝠,取「賜福」之意,題材豐富;堵腰為兩隻相向的淺雕螭虎,裙堵之左為「雙龍搶珠」,右為「猛虎下山」;左右側門的石堵,則多以花卉為題,多有其涵意,如花瓶與案桌,意喻「平安」;「旗」「球」「戟」「罄」,意喻「祈求吉慶」…等。雖不算精緻之作,多為光緒年間所雕製,雖然歷經整修,但不損其原本風貌。

石  椅:石椅有一個乞丐趕廟公的趣味故事:

俗諺說:『窮算命,富燒香』,到廟裡燒香拜拜的多是大戶人家,因此有些流浪漢便都坐在廟前石椅上乞食,期待大戶人家人家的施捨,日久成習,那石椅便為流浪漢所佔據;有一日,廟公清掃廟埕後,便坐在石椅上休息,流浪漢一來,便對廟公咆哮說:『那椅子是我坐的,你怎可隨便亂坐』,這就是乞丐趕廟公的趣味故事。

《門神彩繪》

中港門:秦叔寶、尉遲恭為唐代開國功臣,素以武勇著名。相傳涇河龍王一日幻化為人形出遊長安,因為不服相士袁天罡而與之打賭,故意差了行雨的時辰和下雨的雨量,而觸犯了天條,知悉天帝將命唐太宗的宰相魏徵監斬,於是向太宗求救。

太宗應允,翌日太宗乃計請魏徵前來下棋,以耽誤監斬時辰,不料到了午時三刻,魏徵就在棋桌上睡著了,唐太宗以為如此龍王就可免於被斬,豈知魏徵就在夢中斬了涇河龍王的頭;

從此,龍王就天天來向太宗索命,只要太宗想要就寢,門外就傳來龍王挾怨之鬼魅哭號,吵的太宗夜夜不得安寢。次日太宗告訴群臣,秦叔寶自薦與尉遲恭戎裝立門外以侍,太宗才能一夜好眠,而太宗也憐惜兩位愛將的辛勞,命畫工將兩位將軍的畫像繪於宮門,以鎮壓鬼魅。這是門神中流傳最廣。

小港門:龍邊門板上繪有朝官人像,手持「鹿」與「官帽」,取其諧音代表〈加官晉祿〉。虎邊門板上亦繪有朝官人像,手持「酒杯」與「牡丹花」,取其諧音代表〈簪花晉爵〉〈富貴晉爵〉(牡丹花稱為富貴花)。

其人物為唐朝開科取士後,有天下第一狀元之稱的狄仁傑,常可見年節慶典有「跳加官」者即是。

《木  雕》

瓜  筒:又稱「鼠(處)瓜」,位置在通樑上的短木,主要是用來承受樑的重量;【廣濟宮】所雕的金瓜筒比較圓肥,是漳州匠師的風格,並以「老鼠咬金瓜」的形態呈現;是以金瓜多子,老鼠也繁殖迅速,來象徵「多子多孫,世代繁衍」吉祥之意。

四  聘:廟裡的木雕或彩繪題材,都以中國歷史典故做發揮,「四聘」是描寫傳統社會尊重賢能之士的社會價值,提醒治理國家的人,仁心愛民,並善用人才,國家才有光明的前途;

所謂的四聘就是:「歷山隱耕──堯聘舜」「有莘樂道──商湯聘伊尹」「渭水聘賢──文王聘太公」「三顧茅廬──劉備請孔明」。

《殿前龍柱》

雕於嘉慶16年(辛未蒲月,1811五月),單龍纏繞八角柱身成雙S形,附貼於正面,八仙人物分立於左右二柱,充份表現出當時的龍柱雕刻風格。

於虎邊龍柱上刻有『三寶金蟾』,神話中「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的故事描述:劉海蟾(後訛傳成劉海,經八仙之鍾離權點化後,辭官修練得道,其一親人為官甚貪,但因尚知禮,死後未被貶入地獄,被化作三足金蟾投入東海之中受罰。

劉海蟾得道後,想要解救金蟾,便以一串金錢負於肩上,釣三足蟾出海,蓋因三足蟾性貪,見金錢便咬,而金蟾走一步能吐一枚銅錢,劉海蟾走到哪,就把金蟾吐出的銅錢周濟窮人,而劉海蟾也被視為有財神的能力,是為「劉海戲金蟾」的傳說。傳說摸一摸這三足金蟾,可增加財運喔。

《殿內木雕》

鰲  魚:位於正殿大通樑下的托木雕為「鰲魚」,龍頭魚身的造型,傳說其性好吞火,又好風雨,故常見立於廟宇屋脊或斗拱、雀替間,以祈防火,另外還有「狀元及第」、「獨占鰲頭」「魚化為龍」高昇之意,為【廣濟宮】建築的吉祥物之一。

《匾額》

【聲靈赫濯】 整句的意思是讚美神明的神通道力廣大,福澤百姓。所以人們也因為認為神有如此之道力才會恭敬、祈求、禮拜祂們。

肆、大殿神明

《主祀神尊》「開漳聖王」又稱「聖王公」,是唐代僖宗時的武將,本名陳元光,狀貌魁梧,是唐末的進士,王審知派他為漳州的「鷹揚將軍」,治理福建的龍溪縣、漳浦縣、南靖縣、平和縣、詔安縣、海澄縣。 他任職期間,致力討伐潮州的土著。迫使「百越」等地的土著退向廣東,進入今天的越南。 

    陳元光晚年戰死於漳浦縣娘媽塞,被追封為威烈王,可說是武力開發漳浦的急先鋒。從漳州來台的漢人則建有開漳聖王廟、聖王公、陳聖王廟、威烈侯廟、陳聖公等廟來祀奉陳元光。在台灣,他的廟有五十座之多。

祀神

〈觀音佛祖〉

在龍側小港龕供奉的是觀音佛祖,龕前的佛祖神尊,係由緬甸玉一體成形雕塑而成;觀音佛祖法號「觀世音」,亦作「觀自在」,民間俗稱「觀音媽」;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精神,普渡眾生,恆世尊、稱為〈觀音佛祖〉。

〈天上聖母〉

在龍側小港龕供奉的是天上聖母,民間多稱之為「媽祖」,是東南閩海地區居民最重要的守護神之一;媽祖兩側經常可見兩位護法神,一為「千里眼」,其形象為右掌持叉,左掌做遠觀狀;另一為「順風耳」左掌持戟,做側耳遠聽狀,二者皆為協助媽祖之隨侍神,隨時隨地守護著虔誠的信眾們。

【廣濟宮】內奉祀有五尊媽祖,稱之為「五港媽祖」,分別請自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溪北【六興宮】、新港【奉天宮】以及北港【朝天宮】,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六須送媽祖回鑾,至次年正月廿五、廿六日再至五地恭請媽祖聖駕至中和供奉,此為中和【廣濟宮】百餘年來的傳統。

神像介紹

開漳聖王

觀音佛祖

天上聖母

文昌帝君

土地公

福和宮

壹、 創建

福和宮創基於清朝乾隆31年(西元1766年)迄今以歷249年,當時本地區居民稀少,由中和之漳和、永和、二八張、南勢角、秀朗、潭墘、中坑等地區信士、在開拓之初百廢待舉的情況下,為祈求平安五穀豐收而共同倡建,初時為一土造平房規模不大,位於廟子尾(即今中和廟美街57號)廟名為「五穀先帝廟」。

貳、遷建

  一、日據時期民國14年(西元1925年)首次遷建,由黃文慶、童玉堂兩位鄉民折價捐出土地(廟美街六巷六號)重建工程由出身中和圓山地區的寺廟築名家陳應彬(彬師)及陳己元(阿挫師)父子兩人擔任。工程歷經三年於民國16年(西元1927年)工程完竣;頗具漳州派特色是陳應彬晚年傑作,也是保存陳應彬作品最具典範建築並稱為福和禪寺。

  二、民國34年(西元1945年)台灣光復後,信眾們再度籌資重建,由於重建工程浩大逐由中和仕紳俞英、林梅清、江讚慶、何清風、游道、范啟賜等人及板橋劉家輝、劉蘭亭父子合作進行,重建後之福和禪寺雕梁畫棟,莊嚴秀麗,並再度易名「福和宮」。

  三、民國84年(西元1995年)由當時之董、監事會再度集資整修歷經6年,整修後之福和宮及為現今之風貌,並在新拓建的廣福路旁,興建一座宏偉 壯觀的排樓,復改址為中和區廣福路112號。

貳、中和八景

   日治時期由於中和庄人文發達,一些文人雅士將境內的八處美景, 訂為「中和八景」; 這八景分別為: 「尖山晚渡」、「石門灘音 」、「潭墘甘泉」、「壁湖怪石」、「福和鐘聲」、「員山遠眺」、「網溪泛月 」、「永和暮潮」。

    中和新八景「福和宮」、「圓通寺」、「白馬寺」、「國立台灣圖書館」、「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烘爐地」、「左岸光雕橋」和「山本氏紀念碑」八景,與舊八景不同的是,「國立台灣圖書館」、「中和國民運動中心」、「左岸光雕橋」三處新景是現代化建築,而非早年均以風景名勝或古蹟寺廟為主;【福和宮】蟬連新舊八景之一,可見福和宮在中和人心目中的地位。

叁、廟宇建築

《開門規格》

【福和宮】主神為〈神農大帝〉,可建五門,不論三門或五門,中門都稱為「三川門」,平時不讓一般民眾出入,只有在迎送神明或高官蒞臨時,才會開中門迎送。

《石   雕》

  石 鼓:又稱「抱鼓石」或「螺鼓」,台灣匠司稱之為石球,與門臼連為一體,可加固門柱,多常見於清代宮殿式建築;

石鼓下方可見「憨番扛石角」

  石 堵:左右側門的石堵石雕風格,與一般所見之呈現方式不同,為「潮汕派」之雕法,當代以辛阿救為知名代表人物;(介紹虎邊之虎牙、肌肉、眼睛、耳朵及花朵、樹葉…之表現方式)

中港門兩側石堵,雕有西洋人物之雕刻,此乃當時流行中式建築中,融入西方元素之表現;

《進廟禮儀》

雖然【福和宮】多了二個門,還是要遵守「龍進虎出」的原則進出;中港門不可進出,門檻亦不可踩踏或蹲坐,也不可嘻戲,要保持肅穆。

《三川殿》

進入到廟內,可感受到【福和宮】三川殿的高度比起一般寺廟高出很多,這就是彬司善長利用斗栱層層相疊,以增加屋頂高度的特殊建築技法「計心照」;另一種技法叫「偷心照」又稱之為插栱造、大佛樣或天竺樣,多層栱直接由柱身挑出,以單方向層層疊起,類似台灣常見的穿斗式屋架。

《門神彩繪》

中港門神乃唐代開國功臣,秦叔寶、尉遲恭;在此請注視兩位將軍的眼睛,感覺上會隨著你的移動,注視著你,這稱之為「四環目」,是畫師極其精妙的繪畫技巧;小港門神仍是〈加官晉祿〉與〈簪花晉爵〉〈富貴晉爵〉。

龍、虎側門則為廿四節氣: 祖先們創造發明的曆法,即農家延用迄今的「陰曆」,以一根竿子插在土地上,依竿影看時,同時他們發現到,每日中午所看的竿影,長短不同,且變化有規律可循,由日影最長漸變到最短,再由最短變到最長,則分別叫做「夏至」和「冬至」。至於春秋兩個季節,祖先們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則分別是「春分」和「秋分」。 以二至二分為架構,還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清明、縠雨、立夏、小滿、芒種、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等,加起來共有廿四節氣。  

《民歌乃粒》

在三川殿中港門上有一塊匾額,上書有《民歌乃粒》,其意為歌頌神農炎帝教民耕種五穀,讓人民百姓免於饑餓之功勳。

《木  雕》

獅象太平:四象太平

四    聘:(同【廣濟宮】)

《石柱楹聯》

廟宇常見將詩句文字雕刻在石柱上,做為詮譯或歌頌神績之用。福和宮

◎海山郡守李讚生,是台灣人出任郡守的第一人,更是台灣人通過日本高等官高等考試的第一人;在「海山郡守」任職期間,曾有日本警察,不向他敬禮,而遭到李讚生調職,一時聲名轟動北台。

◎魏清德(1887年-1964年),字潤庵,臺灣新竹市人,記者、作家;

杜仰山(1898年-1969年),名天賜,號爾瞻,別號景軒。生於台北,名詩人趙劍樓弟子。為台灣早期的詩人、漢學家、易學家。於日治時期與詩友創辦台灣詩社「星社」,自號劍星,詩多憂民愛物,有聲於時。中歲好道,教學自娛。

黃開元、杜仰山、林芯香、徐鼎新、洪以南、羅秀惠…等人皆為當時文人名士

  ◎【福和宮】之建築是於民國十四年,是由陳應彬(彬司)及子己元(阿趖司)規劃、設計的,由黃龜理…等弟子,及辛阿救…等各名家匠師所共同完成;彬司的建築手法師承自漳州派,所以由陳應彬所持蒿的廟宇,都有著濃濃的漳派特色。當時彬司已六十餘歲,擔任【福和宮】之重建理事(見三川龍側之石柱落款)

在【福和宮】有一幅非常有趣的對聯,同一聯皆為同一部首,請各位仔細找看看在哪裡?

    福(ㄈㄨ)祿(ㄌㄨ)禎(ㄓㄣ)祥(ㄒㄧㄤ)祇(ㄑㄧ)祈(ㄑㄧ)稙(ㄓ)祐(ㄧㄡ) (向神明祈求福祿吉祥)

    和(ㄏㄜ)秧(ㄧㄤ)稼(ㄐㄧㄚ)穡(ㄙㄜ)稔(ㄖㄣ)穫(ㄏㄨㄛ)穠(ㄋㄨㄥ)穰(ㄖㄤ)   (希望農作物可以肥美豐收)

※穠穰:稻、麦等的秆:穰草。穰子。

肆、主祀神尊

〈神農大帝〉

【福和宮】正殿供奉的主神是〈神農大帝〉,又稱「五穀先帝」,亦即是華夏民族的老祖宗:「炎帝」。

據載「神農氏」部落有:

一、用木材製造耒(ㄌㄟㄟ)、耜(ㄙ)(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地,種植糧食作物,開創農業。

二、製造陶器和炊具。

三、嚐百草知百草藥性,一日而遇七十毒,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術。

五、抽麻絲織布,發明養蠶的嫘祖便是神農氏的後代。

六、指訂日中為市,開創市集。

七、制訂以物易物的度量制度。

八、製造弓弦樂器……許多的貢獻。

而後「神農」和「黃帝」兩部落融合後,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炎帝」「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炎黃子孫)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梵文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原名悉達多•喬達摩,佛教創始人,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等。

大乘佛教對他又有不同的尊稱,如《華嚴經》中又稱他為毗盧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俗謂大日如來。

佛祖殿中之臥佛為佛陀涅槃時之像;佛陀八十歲時,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命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繩床臥具,佛陀躺下頭部向北,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裡佛陀便於娑羅雙樹下入滅。

〈藥師佛〉

〈藥師佛〉又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為「三寶佛」。在佛教內,東方〈藥師佛〉與西方〈阿彌陀佛〉被視為解決眾生生死問題之兩大佛陀。

〈藥師佛〉法門除同樣鼓勵命終往生淨土外,還著重強調可蒙〈藥師佛〉願力加被,以求現生即得安樂利益,增福延壽,消災免難,清除修行路上重重障礙。

道教界有說〈神農大帝〉為東方醫藥之神,在佛教東傳入中國後,便轉藉為〈藥師佛〉。

〈觀世音佛祖〉

〈觀世音菩薩〉,又稱為「觀自在菩薩」。意思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與「大勢至菩薩」為大乘佛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讚譽。

《同祀神明》

〈王靝君〉

「 」者,青氣,天也,是故又稱「王天君」,道諱「雷聲應化天尊」,又稱「王靈官」、「豁落靈官」…,係護法三十六天君之首─「玉樞火神」。

原為宋朝方術之士,得道後奉之為神,負鎮守山門之責,為道教鎮守山門之護法神,降落凡間成為山靈精氣的湘陰廟神,後被薩守堅收作部將。

其聖像通常為「面赤、三目,披金甲,持金鞭,如佛之伽藍」,世人因其忠心赤膽、無私無畏,人讚以「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張祖師〉

此〈張祖師〉並非道教張道陵祖師,據查張延鞭為元末明初人,為陳有諒軍師,博通地理,後遇朱元璋,知是真主,遂辭陳有諒避入蓬萊島,在銀河洞修鍊成仙,至清末下凡,扶鑾獻猴山坑、獅子穴地理,造【指南宮】,崇奉呂仙祖,為萬代香火紀念。

【福和宮】供奉〈張祖師〉應與陳應彬有關,因彬司晚年都長居於木柵【指南宮】,在【指南宮】有首八仙呂祖靈籤籤詩 :『五十籤 癸丑籤  張祖師獻地理』…,故而推斷彬司在興建【福和宮】時,便將〈張祖師〉供奉於此。

〈關聖帝君〉

關羽,字雲長,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因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

中國道教信仰,「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帝君」與「驅魔真君鍾馗帝君」,合稱為三伏魔帝君,為降妖伏魔的三大神祇。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教認為關聖帝君是專管文學的神靈朱衣轉世化身,又被尊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稱之為「恩主公」。另外民間傳說「簿記之法」為關羽所創,因而許多商家便奉為祖師爺供奉;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教、佛門等兩教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家、佛門、道教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

龕前有關平持印,周倉持刀隨侍,殿旁有銅鑄之赤兔馬;

摸馬吉言:摸馬頭 子孫會出頭,摸馬耳 聰明又伶俐,摸馬鼻 健康吃百二,(台語)  摸馬嘴 添財大富貴,摸馬鬃 水噹噹嫁好尪,摸馬胸 家和萬事興,摸馬腳 家伙吃未乾,摸馬尾 金錢滿廳邸,摸馬卵 錢銀賺億萬。

〈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俗稱「註生媽」,主管婦女的懷孕、生產,是許多不孕婦女或懷孕婦女的信仰寄託,與臨水夫人陳靖姑、七娘媽,同為閩、台一帶最受尊奉的生命之神。

註生娘娘的造像是左手執簿,右手持筆,象徵其記錄家家戶戶子嗣之事。註生娘娘配祀有十二婆姊,手中各抱有一嬰兒,其中六好六惡,以示世人:『生男育女、賢與不肖,皆憑積德行善』。

另民間信仰,在結婚後,須向「註生娘娘」祈求早生貴子,懷孕後,即向「臨水夫人」祈求分娩平安,等到嬰兒降生到十六歲成年之間,均受「七娘媽」(織女娘娘)的照顧庇祐。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是護佑文運與考試的神祇。民間容易將「文昌」與「文曲星」相混淆,雖然兩者都是傳說中掌管文運和考試的星君,但兩者所指不同。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對「文昌帝君」信仰之盛行。

「文昌帝君」與「大魁夫子」「朱衣夫子」「純陽帝君」「關聖帝君」,合稱「五文昌」,同受士人學子敬奉。文昌帝君的陪祀神為「天聾」「地啞」兩位書僮,代表著「天機不可洩漏」、「文運人不能知」、「文人須謙卑少言」等意義。

〈五路財神〉

中國「封神榜」中,姜太公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玄壇真君)為「武財神」,居五路財神之首,蕭升受封為「招寶天尊」、曹寶受封為「納珍天尊」、陳九公受封為「招財使者」、姚少司受封為「利市仙官」,具有招財進寶的法力,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可以為信徒帶來東、南、西、北與中央五個方位的財運,合稱〈五路財神〉。

〈斗姥元君〉

中國道教對〈斗姥〉的信仰,源自於對星宿的崇拜,但由於斗姥是北斗眾星之母,所以比群星更為尊貴。

〈斗姥元君〉原本是佛教的摩利支天信仰(觀音菩薩或準提菩薩化現),摩利支天在唐代以前由佛教傳入中國後,被道教所敬奉,尊為「斗姆」,即「北斗眾星之母」;以能消災解厄,保命延生為民間所供奉,所以在辦理禮斗法會時,必恭請〈斗姥元君〉入壇,以祈延壽、消災解厄。

 假四垂

 為「歇山式」屋頂跨在「硬山式」屋頂上的構造,看起來像兩個屋頂,其實只有一個屋頂(只有四根柱子),故稱假四垂。這種構造使廟宇看起來更加華麗繁複。